
问:贝多芬 Op.26降A大调奏鸣曲 简介
- 答:降A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,Op.26,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大约作于1800-1801年,呈献给李希诺夫斯基公爵。
贝多芬曾说过:“奏鸣曲式中所包含的可能性的确无穷无尽。”贝多芬直到生命结束前,都在他的作品中探索和寻找这一形式的一切新途径。但是,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没有一个属于奏鸣曲式。
很多人知道《英雄交响曲》(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)中的第二乐章《英雄的葬礼》,却不知道这首奏鸣曲中第三乐章的“葬礼进行曲”,而这首奏鸣曲也是因为之而附有“送葬奏鸣曲”之称。
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,也在曲式上大胆地创新:第一乐章为行板,第二乐章为快板,第三乐章为慢板,打破了以往的传统结构。同样打破传统结构的奏鸣曲还有《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》。
扩展资料:
曲式分析:
第一乐章
第一乐章,多变化的行板,降A大调,八三拍,变奏曲式。主题是三部曲式,最初的8小节基本乐思被加以反复,形成对比的另外一组中间的8小节承接其后,再度重复最初的主题而结束。
第一变奏带有优美动机和富于幻想的气氛;第二变奏则将主题移至低音部,而用右手进行伴奏。
第三变奏是降a小调,右手以切分音将主题做沉重的变奏,到处设置的强音以增加悲怆的气氛;第四变奏有谐谑曲的性格,在这部分也频繁地使用切分音;
最后的第五变奏,是将主题旋律埋在细微的音型里,造成极为瞑想性的气氛。最后,仍然以主题的变奏所构成的短暂而幽静的尾奏结束;
参考资料来源: - 答:《降A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,Op.26》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作于1800-1801年,呈献给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作品。分为4个乐章。
1、多变化的行板,降A大调,八三拍,变奏曲式。主题是三部曲式,最初的8小节基本乐思被加以反复,形成对比的另外一组中间的8小节承接其后,再度重复最初的主题而结束。
2、极快板的谐谑曲,降A大调,四三拍。这是与前后乐章形成明显对比的、充满活力的谐谑曲。
3、极慢板,降a小调,四四拍,三段体。标题为“悼念某一英雄的送葬进行曲”。
4、快板,降A大调,四二拍,回旋曲式。这是富于流动性而又充满青春气息的乐章,与前面的进行曲形成明显的对比。
扩展资料
该乐曲的其他版本
1、Wilhelm Backhaus演奏的《降A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,Op.26》,该歌曲收录在专辑《Beethoven: Sonata》中,2010-02-01发行,该张专辑包含了2首歌曲。
2、Various Artists演奏的《降A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,Op.26》,该歌曲收录在专辑《贝多芬名曲》中,发行于2017-01-12,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。
问:贝多芬降a大调奏鸣曲第四乐章
- 答:连贯性、起伏感、跳跃性
问:海顿的降A大调奏鸣曲第46号作品的创作背景
- 答:1791年海顿为胡梅尔写过一首降A大调奏鸣曲,在汉诺威广场首演的时候,海顿也有出席,据说在胡梅尔演出结束后海顿为了感谢还给了他一枚金币。